您的位置:首页 > 新闻中心 > 行业资讯 >

“美国制造”升温 鞋履生产回流获中国投资

作者:admin 日期:2013-10-31 15:21:00 点击:

道格·克拉克(Doug Clark),从业制鞋30余载,一直为他的户外探险鞋公司新英格兰鞋公司(New England Footwear)寻找低价的制鞋工人,在中国四处探访。为此,他来中国的次数已经超过75次。

  但是克拉克已经厌倦了培训新员工,因为每一次培训的间隔越来越短。甚至工人们也厌烦了做鞋这样的辛苦活,收入不高加上制鞋车间又脏又热。工人们都希望能够往制造业食物链的上端发展:可以坐在安静的实验室里,将基本的零部件组装成移动设备。

  “泰国、中国。每一次招新员工都需要培训。工人的流动速度变得越来越快。”克拉克说,“想要继续发展,就必须寻找一种新的经营流程,而不是寻找新的员工。”

  受各种因素的影响,包括新技术、海外生产成本的上升、对“美国制造”鞋的需求增长,克拉克正在采取少数美国企业家近年所使用的方式,在美国建立制鞋工厂。

  “以前这种情况基本没有,”美国鞋业分销零售上(FDRA)的主席马特·普瑞斯特(Matt Priest)说。大约99%在美国销售的鞋都来自于国外生产。“基本上手指就能数的清楚,”他在提到仍坚持在美国的制鞋工厂数量时说。

  为了有助于加快他的建厂计划实施和筹集资金,克拉克的公司新英格兰鞋公司正在举办集资活动,目标是到11月4日之前筹得15万美元。

  克拉克的职业之路在很多方面都影射出全球制造发展之路。上世纪70年代,美国制鞋商在三岔路口时首先选择了在韩国设置工厂,接着迅速转战其它亚洲国家,如中国,寻找较低的劳动力成本。

  但是,现在越来越多的制造商受到在中国做生意成本上升的冲击,特别是中小型企业根本无法适应中国宏观经济发展的趋势。中国的年通胀率九月份创7个月以来的新高。

  通胀的压力同时也使“中国制鞋”在美国的市场份额逐渐下滑。美国目前大约84%的鞋是中国制造——为七年来最低,据FDRA的数据。

  据普瑞斯特所述,更多的美国制鞋商正在考虑到中国以外寻求出路。FDRA每年举办的“鞋履物流、分销”大会于近日在加里佛尼亚的长滩结束,很多的讨论均围绕如何解决成本上升问题进行。

  “商人们把目光转向了许多其它的国家:尼加拉瓜、埃塞俄比亚、柬埔寨,”普瑞斯特说,“现在是一个多变的新时代。”

  当许多制鞋商将目光投向新的生产区域时。克拉克则把赌注压在了新英格兰上。新英格兰拥有丰富的制造历史。从1880年到1970年间大部分的制鞋创新都来自于该地区。最重要的发展就是1888年诞生的“制鞋机器”。这台机器能将鞋子的鞋面部分和鞋底缝合起来,成为大规模制造经久耐用鞋子的先驱。

  到20世纪80年代前,当地发展了超过1.5万家制鞋工厂,但是对于创新的渴望逐渐衰退。

  同时,克拉克刚从新罕布什尔大学毕业,即入职耐克公司,成为实验室的一名技术人员。在那里,克拉克学习了鞋履设计的基础知识:一针一线以及每一点设计会如何影响穿鞋者的行动力和舒适感。

  但是当克拉克在不断做实验的时候,附近的鞋工厂一家接一家地关门。那时他便已经看到了制鞋业的裂痕,以及将生产移到海外的后果。

  “即使在80年代,我们就已意识到这样做有问题。”他说,“让这个产业在这里逐渐衰落是疯狂的。”

  到2000年中期的时候,克拉克已经在另一家户外鞋服公司Timberland领导创新。他领导的团队设计出一种新的生产技术:省略掉大部分制造步骤,如额外的缝针以及打造昂贵的铁质鞋楦,仍然能够制造出更轻便且依然扎实的鞋子,并且使用的劳动力要比传统制鞋少50%。

  “我想‘哇,我们设计出来了劳动力’。”现年57岁的克拉克回忆道,“如果你不需要劳动力,你就可以不需要中国。”克拉克最终从Timberland买下了这一创新技术,并且于2008年创建了他自己的制鞋公司。

  上周,克拉克将他的12名员工搬到了新英格兰制鞋公司在新罕布什尔拉罕的新总部。新的总部面积超过1万平方英尺,办公室和仓库俱全。

  克拉克估计新厂需要大约200名工人,他的目标是在2017年以前将公司在中国生产的一半挪到美国。最终他希望将整个公司生产都搬回美国。

  克拉克研究的新技术将提高生产力,相比于去非洲建厂可以省去70%的劳动力。如果新英格兰制鞋公司的生产效率可以升级,那么美国国内的制鞋成本就和在亚洲使用的劳动力成本基本持平。

  “在美国的公司,我们将付给的员工工资是一年3万美元左右,远远高于中国鞋业目前的平均工资4500美元一年。”克拉克说。主要是希望利用更好的生产方式降低成本,从而转化为高工资,发给美国工人。

  克拉克估计新的鞋厂将投资大约500万美元。尽管“美国制造”运动就这样不期而遇,这个小企业主目前已经获得了两家中国公司的投资。

  克拉克曾与50多家美国私人股权投资公司谈过,但都无果。他说:“从某些方面来看,这样的结果还是很讽刺的。”

  潜在的投资者质疑对于“美国制造”产品的消费者购买欲望到底有多大,他说:“但是我相信不会再有比现在更好的时机。”

来源: 中国皮革网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