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皮革协会日前对外公布了2014年皮革行业10大新闻。中国皮革协会理事长苏超英在总结2014年行业总体发展时说,2014年中国皮革行业实现了平稳、健康发展,这10大新闻从不同角度诠释了行业发展走向,环保、创新成关键词。 2014年皮革业10大新闻为:《制革行业规范条件》出台,行业加大环保改造提升力度;中国在国际鞋类标准制定领域取得新突破;毛皮动物养殖报告首度发布;生水貂皮、生狐皮进口加工贸易政策退出历史舞台;牛蓝湿革在宁波大宗商品交易所上市交易;案值60.91亿元的皮革走私案破获;首届中国国际皮革时尚日举办;“中国皮革行业年度人物”首度推出;全国首届制鞋工职业技能大赛举办;中国皮革协会被民政部评为5A级社会组织。 2014年1~10月,全国皮革主体行业销售收入、利润、出口增速分别为9.66%、11.91%和9.7%;销售收入居轻工行业第7位,利润总额居轻工第6位,除轻革产量微幅下滑外,皮革服装、毛皮服装及皮鞋产量均实现了增长。 苏超英说,2014年,环保成为皮革行业发展关键词。为应对压力,越来越多的企业主动调整发展战略,积极谋求变化。以海宁为例,经过几年的环保治理,海宁制革企业从38家缩减为8家,数量减少了70%以上,但规模效益凸显。数据显示,海宁制革工业产值从2010年的30.72亿元增长到2013年的53.7亿元,提前完成并超过了2015年预计的50亿元目标。同时,国家对制革企业的环保治理力度也在加大。这一点,可以从2014年上榜的皮革业10大新闻之一“《制革行业规范条件》出台,行业加大环保改造提升力度”可以看出。 2014年5月4日,工信部发布了《制革行业规范条件》,从企业布局、生产规模、工艺技术与装备、环境保护、职业安全卫生、监督管理6方面,对新建(改扩建)制革企业和现有制革企业提出了要求,旨在更好地引导行业健康发展,提升生产水平,保护生态环境,推动产业转型升级。《制革行业规范条件》已于2014年6月1日正式实施。目前,以辛集和无极为代表的皮革加工生产基地,已开始率先着手环保治理升级改造,加快了我国制革行业走绿色发展道路的步伐。 苏超英说,走创新发展之路,也是皮革业2014年发展的关键词。皮革业属于传统的劳动密集型产业,近年来,面对不断上涨的原材料、人工和环保成本高企等压力,企业积极谋求变化,将走质量效益型增长之路作为制胜之道,力争在标准制定、开创多种营销方式等方面寻求突破。同时,一些影响行业发展格局的政策也相继出台。这些变化,在2014年行业10大新闻“中国在国际鞋类标准制定领域取得新突破”、“牛蓝湿革在宁波大宗商品交易所上市交易”以及“生水貂皮、生狐皮进口加工贸易政策退出历史舞台”中,也有所显现。 2014年10月15~16日,在德国皮尔玛森斯举办的有关国际鞋类标准制定会上,由中国主导制定的7项国际标准成功获得立项,涉及“鞋号标识与标记体系”以及物理、化学、微生物、鞋类术语等领域,这是继2013年首个由中国鞋业主导的国际标准发布之后取得的又一新突破,表明中国在国际鞋类标准化领域的贡献率和话语权明显提升。 2014年4月16日,牛蓝湿革在宁波大宗商品交易所上市交易,填补了行业空白。此举有助于优化皮革流通体制和价格体系,使皮革行业上下游间形成较为完整的电子商务产业链,为企业搭建了规避价格风险的平台,是皮革行业探索标准化交易的全新尝试。 2014年12月19日,商务部、海关总署发布了《加工贸易禁止类商品目录》,“生水貂皮、生狐皮(进口)”被列入其中,这是2009年“生水貂皮、生狐皮(出口)”被列入《加工贸易禁止类商品目录》后,国家为顺应国内外市场发展新形势、营造健康进出口贸易环境,而采取的重要政策调整举措,意味着实施多年的生水貂皮、生狐皮进口加工贸易政策退出历史舞台。该政策于今年1月1日起正式实施。 展望今年皮革业发展,苏超英表示,创新升级、结构优化仍是主旋律。今年,皮革业发展仍将面临多种挑战。一方面,今年是国内新环保法实施的第一年,企业来自清洁化生产的要求越来越高。同时,行业所面临的成本上升压力仍不少;另一方面,受俄乌局势影响,国际新兴市场消费不容乐观。今年,中国皮革协会将继续以推动创新、增强产业竞争力为目标,围绕行业创新平台搭建开展各项工作。包括:积极协助企业向国家部委申报创新项目,为行业争取支持资金;引进国外设计资源和设计团队,资助优秀设计人才海外学习,为中国企业开展设计服务;继续在行业内倡导诚信阳光贸易,树立诚实、守信的良好形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