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5月10日中华商标协会商标海外维权工作委员会发布了《中华商标协会会员企业2023年度国际商标监测预警报告》。据该报告显示:以申请日在2023年为准,就313家中华商标协会会员企业在全球196个国家/地区进行了商标国际监测预警,发现有38家知名企业的商标有被抢注记录,年度被抢注比例为12%;2023年的被抢注企业数量比上一年度有所增加。在38家监测到有商标被抢注记录的知名企业中,平均每家被抢注商标3.2枚,高于2022年的2.1枚、2021年的1.8枚和2020年的1.7枚。
而中华商标协会商标海外维权工作委员会2023年12月15日发布的《新能源汽车行业头部企业海外商标抢注预警报告》中也有类似记载。该工作委员会通过对中国9家新能源汽车企业商标在海外疑似被抢注情况进行的系统性检索分析,共计发现152件疑似抢注商标。值得注意的是,这些企业无一例外地都有商标海外疑似被抢注的记录。 抢注商标者通常等待该国内企业将市场拓展至该国家或地区时,以抢注的商标为要挟索要高额“赎金”,给国内企业出海增加了法律风险以及经营成本。 针对商标被抢注这一情形,跨境电商企业可以选择不同的方式予以应对: 首先,多个国家或地区存在商标注册的异议期制度。商标在申请时如被初步审定,则该商标进入公示程序。在公示程序期间,任何单位和个人都可对该商标的注册提出异议,例如中国法律规定可在三个月的公示期内对初步审定的商标提起异议;而美国须在申请注册的商标公布后的三十天内提出,任何认为自己会因该商标获得注册而受到损害的人都可以提出异议请求。跨境电商企业可以根据当地法律规定,在公告期内对该些可能导致自己权益受到损害的商标申请提出异议,并提供相应的证据来证明该商标的申请不符合注册国的法律规定。 其次,如果抢注的商标已被注册但商标权人并未实际使用,部分国家允许在一定年限后申请撤销该已经被注册的商标,以节约有效的商标资源。例如中国的大陆、香港、澳门和台湾地区;亚洲其他国家,例如:日本,韩国及马来西亚;欧洲的俄罗斯、乌克兰和白俄罗斯;美洲的美国、加拿大、墨西哥和秘鲁等国家均规定,商标如在获得注册后的三年内未进行使用,可以被提起未使用撤销程序。而亚洲的新加坡、柬埔寨、印度和越南等国家,以及欧洲的欧盟、英国、土耳其和瑞士等国家或地区则遵循商标如在获得注册后的五年内未进行使用,可以被提起未使用撤销程序的规定。而一年未使用即可申请撤销的尼泊尔和两年未使用可申请撤销的加沙、约旦河西岸等国家的规定是比较特殊的存在。所以,跨境电商企业如果发现自己的商标在境外被抢注,且抢注商标自获准注册时间起计至今已经超过上述时间,可根据该商标所在国的法律规定提起商标未使用的撤销程序。 再者,若能证明抢注方的商标申请行为具有恶意,如大量囤积商标或索要高额转让费,可对抢注商标提起无效宣告。例如:2014年11月,西班牙公司Dudingen Develops申请注册与小米“MI”标识相似的欧盟商标,涵盖第9类(如电缆、电源适配器)和第18类(背包)商品。小米对此提出异议,认为该商标与其已有商标过于近似,可能导致混淆。经过法律程序,2019年3月,欧盟普通法院部分支持了小米的主张,撤销了欧盟知识产权局(EUIPO)申诉委员会的部分裁决,阻止了该商标在第9类关键商品类别上的注册。 除了法律救济,跨境电商企业应提前进行商标布局,在主要市场注册核心商标,并监测商标数据库,及时发现抢注风险。通过海关备案、商标监测,可有效降低商标被抢注带来的损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