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外贸预警 >

中俄两国经贸关系产业合作进入新时代

作者:admin 日期:2014-07-31 10:48:00 点击:

    据俄新社报道,俄罗斯副总理德米特里·罗戈津在与中国国务院副总理汪洋会晤结束后向俄罗斯媒体表示,俄罗斯将中国看作是滨海边疆区修建造船厂项目的可能合作伙伴。据了解,俄罗斯在远东地区的造船工业正在选择战略合作伙伴,开始是把韩国企业作为唯一选项,但罗戈津副总理表示决定预先和中国研究这个问题,并得到了中方也希望发展合作关系的回应。

  拥有丰富自然资源和相当雄厚的科技智力资源家底的俄罗斯希望在东北亚地区扮演新角色,而这对于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已经进入新十年的中国来说,毫无疑问也是个新的外部环境变化。

  自2011年已经启动编制的《黑龙江和内蒙古东部部分地区沿边开发开放带发展规划》并没有在2012年如期推出。取而代之的则是国务院批复《中国东北地区面向东北亚区域开放规划纲要(2012-2020年)》。该《规划纲要》是中国政府第一次出台的区域性对外开放规划,明确了推进东北地区对外开放的六项重点任务,其中涉及产业体系的就包括深化重点产业合作,扩大对外投资合作以及提高对外贸易发展层次和水平等三项。这显然是对过去20多年中俄的传统边境贸易方式和沿边地方政府努力在边境口岸地区建立轻工业品出口生产体系思路的一次“拔高”!

  “东北的老工业基地,工业投资连续多年上不去。因此,黑龙江和吉林两个省规划的不少开发区和新城区项目,都有成为鬼城的风险。”东北师范大学中国东北研究院学术委员会主席丁四保教授对《中国产经新闻》记者透露,作为副省级城市的哈尔滨和长春也没有摆脱对民企和央企投资缺乏吸引力的局面。

  “出满洲里口岸运往欧洲的服装绝大部分都是国内浙江和福建生产的,没听说有多少这类小商品是在本地生产的。”呼兰,一位海拉尔当地的小商人对记者表示到。

  黑龙江省政府在“十一五”初期的对俄经贸科技合作实施方案中依然是在口岸城市形成服装、鞋帽、家电、建材、食品和家具等六大出口产品产业群。而俄罗斯乌拉尔山脉以东的亚洲部分的人口只有3000万人,远东的滨海边疆地区的人口更是由苏联解体时的800万人下降到现在的600万人。

  虽然“向西开放”在2012年开始出现在中国国家领导人的讲话中,但“向北开放”的提法早已出现在国家发改委东北司的网站上。但围绕中蒙俄陆地沿边口岸、公路和铁路网络和沿海港口的建设,东北地区的三省一区依然在规划着各自的方案。除了百年历史的中东路(现为滨洲线和滨绥线)外,吉林省和辽宁省都在希望通过内蒙古自治区东部的各旗市为蒙古国规划着出海口方案。按照规划设想,蒙东地区的锡林郭勒盟东乌珠穆沁旗和呼伦贝尔市新巴尔虎右旗和阿尔山市将沿新建铁路线分别通向渤海湾的锦州和营口以及日本海西侧的图们江口。

  对于中俄产业合作的未来走向,黑龙江当代中俄区域经济研究院院长、省科顾委外贸专家组组长宋魁教授认为:“我国面临的外部经济环境已经发生了重大变化,传统出口工业面临激烈竞争,原有市场份额正在进行重组。我国传统的沿边开放方式也需要转变,对俄合作境内外园区和战略性大项目将是中俄两国经贸关系未来的重要载体。”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