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国际原料皮市场,中国全球最大的原料皮进口国地位早已确立,但“大”并不意味着“强”,面对近10年来国际原皮价格暴涨,业内权威人士及制革企业分析指出,中国在全球皮革市场依然“人微言轻”,缺乏国际市场定价权,这让中国制革企业在国际市场竞争中一直处于下风。 但也有特例,在澳洲羊皮国际市场,中国企业就拥有绝对的价格话语权,在日前召开的中国皮革协会鞋业专业委员会2014年会暨第三届中国制鞋产业发展高层论坛上,澳大利亚玛斯勒集团公司董事长胡韵华道出了其中的原委。 量变导致质变 为获得定价权打下基础 提到澳洲羊皮贸易,就不得不提隆丰皮草与澳大利亚玛斯勒集团。隆丰皮草作为世界上最大的羊裘皮鞣制企业,也是我国羊剪绒行业标准的惟一起草单位,在国际羊裘皮市场名声鹊起。而与隆丰称得上是兄弟企业的玛斯勒虽然在规模、业务种类、销售额等方面不及隆丰这样的巨无霸,但每年购进500万张以上澳洲羊皮的巨大业务量也让它成为业内不可小觑的存在。 胡韵华介绍,单隆丰皮草与玛斯勒两家企业每年在澳大利亚收购的原皮量就达到了澳洲羊皮总量的50%。此外,澳洲每年的山羊皮平均有80%被玛斯勒收购,采购量最高的年份可以达到总量的95%,而澳洲绵羊皮95%以上全部销往中国,其中大部分被隆丰皮草购进。 如此大的采购量,对于拥有市场定价权来说意味着什么呢?中央财经大学袁东教授曾从经济学角度对此进行过解读。他认为,定价权取决于商品内在价值的大小,依赖特定供求关系的对比。据此看来,我国是澳洲羊皮最大的买家,也是对已鞣羊皮等半成品和羊皮制成品需求量最大的国家,这说明我国完全有可能也有能力影响澳洲羊皮价格朝着对我们有利的地方发展。 量变导致质变。正因为有如此庞大的进口量,才为这些巨无霸企业在澳洲羊皮的原料皮市场掌握绝对意义上的定价权打下坚实基础。 拧成一股绳 赢得国际市场主动权 谈到上述情况,有很多人一定会疑惑不解,同样拥有庞大的进口量、充足的内需,为何只有澳洲羊皮充分发挥了这一优势,并成功掌握了定价权呢? 胡韵华认为,这离不开“人和”的因素。“虽然中国的革皮、稀有动物皮等进口量都是全球之最,但购买厂家太多、太过分散,他们无法拧成一股绳在国际市场立足。” 据调查,我国规模以上制革企业就大概有600多家。以牛皮为例,每年加工需求达到2亿标张,其中50%依赖进口。“国际原料皮价格即使微幅波动,都可能对中国制革行业产生大影响。”业内制革专家曾对此表达过这样的看法。 “原料皮价格上涨、劳动力成本上升、环保压力加大等诸多因素导致的利润压缩,很大程度上已经严重制约了制革企业的发展。其中国际原料皮价格波动影响深远,但我们一家企业的力量没办法在全球市场中抗衡。”有制革企业老总反映,国内制革企业始终无法像国外企业主那样站在同一利益层面上,抢占国际市场的有利位置。 反观澳洲羊皮采购企业,主要以隆丰皮草、玛斯勒为主导,使得他们在定价上能够达成共识,不太会产生各自为政的情形,这对于定价权有关键性作用。胡韵华表示,像隆丰皮草跟玛斯勒集团等采购大户之间关系都非常好,这有利于整个行业秩序的健康稳定,而有隆丰皮草这样庞大的航母企业带领澳洲羊皮业务发展,对于其他企业来说也绝对是一件好事。 研究表明,在市场化经济环境中,绝大多数商品的定价权都掌握在寡头垄断企业手中,无论是买还是卖,寡头们都掌握着定价的主动权,而高度分散的一方只能选择被动接受。在革皮贸易上,中国国内企业间存在无序竞争、分散性大等问题,较难形成团结一心的牢固同盟。这,恐怕也是中国企业无法掌控原皮价格话语权的重要原因之一。 自身足够强大 获得稳定定价权地位 像玛斯勒等公司,资金链健康、流动资金充裕,形成了这些企业牢牢把控澳洲羊皮定价权的重要因素。 据胡韵华介绍,玛斯勒经过多年耕耘,已经走上了稳定健康发展之路,“在任何银行都没有贷款,银行中只有我们的存款”。胡韵华表示,“澳洲屠宰场方面希望有一个长期稳定的合作方,因而十分看重合作方的信誉度和财力。”即使有企业以高于平均采购价较多的价格抢夺他们在澳洲的资源,合作方也不会立刻将全部业务转交给他们。因为他们会充分评估与对方长期合作的可能性,并进行较长时间的试探合作。 此外,在2008年前后,澳洲大旱时期养殖情况糟糕,屠宰场陷入巨大困境,是玛斯勒等企业大量收购澳洲羊皮挽救了企业主,这份“救命之恩”也为如今双方的长期合作奠定了基础。 除了企业在资金方面的实力,渠道也是保障其长盛不衰的重要条件。虽然渠道为王的理论并非万金油,但对于澳洲羊皮贸易来讲却是适用的。因而在澳洲具有盐腌制初步加工工厂并在国内掌握多方销售渠道的隆丰皮草、玛斯勒集团,也就具备了其他企业无法比拟的优势。 胡韵华认为,一方面玛斯勒集团可以直接与前往澳洲采购羊皮的企业达成协议现场看货协商交易;另一方面,玛斯勒还能将在澳洲完成盐腌制的羊皮运往国内或者世界其他国家和地区,通过多年开拓的渠道销往各地。这种强大的分销能力也在更大程度上加强了隆丰皮草、玛斯勒集团在澳洲羊皮业务上的主导地位。 原料皮国际定价权的缺失一直以来都是中国制革行业的切肤之痛,因此找准痛点、实现突围一直是业界企业家们探索的热点。“难,但是还要做。”从一些企业家的话语里,不难嗅到破局的躁动与焦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