制鞋业是印度提供就业的第二大行业,就业人数达三百万人,仅次于纺织行业。然而,印度制鞋行业仅占世界市场12%的份额,而中国则占60%至65%的市场份额。
印度制鞋行业在一定程度上克服了新冠疫情带来的危机,为加速发展,从基层到决策层,还需要进行政策方面的改变,使印度成为制鞋业全球领跑者。其中最重要的是确保生产中的原材料不间断供应。只有解决印度原材料供应短缺问题,并放宽进口管制,才能提高鞋类生产和出口。 印度中央政府宣布在制鞋行业实施生产关联激励(PLI)计划(PLI),并决定从七月开始执行印度标准局(BIS)的许可证制度,来加强制鞋业质量标准。这对制鞋行业及其相关企业将是个沉重打击,特别是对那些中小型制鞋企业运营将带来不利影响。目前发布的制鞋质量标准存在歧义。例如,根据对橡胶拖鞋生产的新标准,市场上的15多种产品将无法再生产或销售。对于运动/步行鞋来讲,同样的标准适用于售价为400卢比和8000卢比的产品。无法将拥有100多个品种的运动鞋纳入新的标准范畴。 所有制造商已经采用了特定类别产品的标准,如安全鞋和军鞋。符合印度标准局(BIS)的标准需要巨大的投资,需要制鞋商完全改变传统生产方式。 实施新的标准是为了防止低质量鞋类产品的进口,并刺激国内鞋类市场消费。政府表示,进口廉价原材料是一个令人担忧的问题,这种趋势需要得到遏制。需要找到切实可行的解决方案。 BIS标准应当经过充分研究和准确分类之后实施,以免对制鞋行业小型企业产生不利影响。目前,中小微企业(MSME)免于强制性的ISI标志认证。营业额在5亿卢比的企业将暂不纳入新的标准范围,但未来有可能被纳入实施范围。 在最近印度标准局召开的一次会议上,制鞋行业代表要求简化BIS标准,并希望能得到一个有利的决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