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时间 9 月 18 日凌晨 2 点,美联储将公布最新利率决议。自去年 9 月降息以来,这已经是第 5 次议息会议了。市场预期会再降 25 个基点,从目前的 4.5% 降到 4.25%。
一年前的这个时候,所有人都在等待降息周期的开始。现在,我们已经走在降息的半路上。 为什么大家都在等待这个靴子落地?因为历史告诉我们,美联储走进降息通道后,各类资产往往会迎来一轮起飞行情。 那么这次美联储降息所带来的连锁反应又会如何表现? 复盘其过去 30 年的降息周期,或许我们可以从历史数据中寻找答案。 我们正站在哪种降息周期的起点?历史上,美联储降息从来不是一个简单的动作。 有时候,降息是经济的强心针,市场应声大涨;但有时候降息反而是暴风雨的前奏,意味着更大的危机即将到来,资产价格不一定应声上涨。 1995 年,预防式降息。 当时的美联储主席格林斯潘面临一个“幸福的烦恼”:经济增长稳健,但有过热迹象。于是他选择“预防性降息”,从 6%降到 5.25%,总共只降了 75 个基点。 结果呢?美股开启了互联网时代最辉煌的 5 年牛市,纳斯达克指数在接下来的 5 年里涨了 5 倍。堪称教科书般的软着陆。 2007 年,纾困式降息。 正如电影《大空头》中所描绘的那样,当时次贷危机的趋势已出现,但很少有人意识到风暴的规模。当年 9 月,美联储从 5.25% 开始降息时,市场还在狂欢,标普 500 指数刚创下历史新高。 但随后的剧本大家都知道了:雷曼兄弟倒闭,全球金融海啸,美联储不得不在 15 个月内把利率从 5.25% 降到 0.25%,降幅达 500 个基点,这场来得太晚的救援,还是没能阻止经济陷入大萧条以来最严重的衰退。 2020 年,恐慌式降息。 没人能预料的“黑天鹅”新冠来袭,3 月 3 日和 3 月 15 日美联储两次紧急降息,10 天内从 1.75% 直接降到 0.25%。同时开启“无限量化宽松”,资产负债表从 4 万亿美元膨胀到 9 万亿美元。 这种前所未有的放水力度,造就了金融史上最魔幻的一幕:实体经济停摆,金融资产却在狂欢。比特币从 2020 年 3 月的 3,800 美元,涨到 2021 年 11 月的 69,000 美元,涨幅超过 17 倍。 回顾这三种降息模式,你也能看到三种结果类似、但过程不相同的资产变化:
那么 2025 年,我们站在哪个剧本的开头? 从数据上看,现在更像 1995 年的预防式降息。失业率 4.1%,不算高;GDP 还在增长,没有衰退;通胀从 2022 年 9% 的峰值回落到 3% 左右。 但也有几个让人不安的细节值得注意: 首先,这次降息时股市已经在历史高位,标普 500 今年已涨超过 20%。 历史上看,1995 年降息时股市刚从低谷恢复;而 2007 年降息时股市在高位,随后就崩了。其次,美国政府债务占 GDP 比例达到 123%,远超 2007 年的 64%,也限制了政府财政刺激的空间。 但无论是哪种降息模式,有一点是确定的:流动性的闸门即将打开。 就业增长放缓 风险平衡变化美联储决策机构联邦公开市场委员会17日发布声明称,今年上半年美国经济活动增长有所放缓,就业增长放缓,失业率小幅上升,通货膨胀率上升并在一定程度上保持高位。委员会寻求长期实现就业最大化和2%的通货膨胀率。而经济前景的不确定性依然很高。委员会注意到了任务所面临的风险,并判断就业的下行风险已经上升。为支持委员会达成目标,并考虑到风险平衡的转变,委员会决定将联邦基金利率目标区间下调25个基点到4.00%至4.25%之间。 美联储预测显示,到年底将再降息50个基点,未来两年每年再降息25个基点。此外,美联储17日发布最新一期经济前景预期,其中的“点阵图”显示,19名美联储官员中有9名预计今年将再进行两次降息,2位预计再降息一次,6位认为不会进一步降息。 17日,货币政策会议结束后,美联储主席鲍威尔在美联储总部举行新闻发布会上表示:“短期内,通胀风险偏向上行,就业风险偏向下行——这是一个棘手的局面。当我们的目标像这样产生冲突时,我们的框架要求我们在双重使命的两个方面之间取得平衡。由于就业面临的下行风险有所增加,风险平衡已经发生了变化。” 美联储如何保持独立性?美国总统特朗普自今年1月上任以来持续施压美联储降息,认为降低借贷成本将推动经济增长。特朗普采取了各种手段施压,包括批评联邦公开市场委员会和鲍威尔并试图解雇鲍威尔,将其首席经济顾问斯蒂芬·米兰“安插”进委员会(米兰在为美联储服务的同时,仍保留着他在特朗普政府中的职位),并试图将美联储理事丽莎·库克免职。一系列行为使得外界担忧美联储将在压力下丧失独立性。 17日,在新闻发布会上,有记者提问鲍威尔,在米兰加入后,美联储如何能保持其在公众眼中的独立性。鲍威尔仅作简短回答,称“我们坚定地致力于保持独立性,除此之外,我没有什么可分享的。” 将如何影响中国资产?前海开源基金首席经济学家杨德龙预计,美联储降息可能引发全球央行降息潮。虽然中国基准利率已处于较低水平,央行降息空间不大但仍有一定宽松空间,如下调LPR和MLF利率,或通过降准释放流动性。如果继续采取货币宽松、保持极低利率,则可能对A股市场形成提振,并推动市场出现第二波上攻行情。杨德龙称,美联储降息可能成为市场转折点,助力A股“金九银十”行情到来。 有分析称,伴随美联储降息,以及特朗普政府关税政策对美国经济冲击逐步显现,美元指数还将承受一定下行压力,这将为人民币带来升值动能。结合四季度外部波动对我国出口的影响会逐步显现,而逆周期调节政策适时加力将确保经济运行基本稳定,为人民币汇率提供重要的内在支撑。业内人士预计,接下来人民币汇率仍将以稳为主,快速升值或大幅贬值的风险都不大。 汇率波动:被动升值与政策引导的双重驱动
美联储降息直接导致美元指数跳水至96.22,创2022年2月以来新低。作为非美货币的人民币被动升值,离岸与在岸汇率同步突破关键心理关口。9月17日,在岸人民币收盘价报7.1056,单日上涨107个基点;离岸人民币则在次日凌晨触及7.09645的高点。这种升值动力主要来自三方面:一是中美利差收窄,10年期美债收益率回落至4% 以下,降低了持有美元资产的吸引力;二是外资加速流入中国资本市场,9月17日南向资金净买入94.41亿港元,纳斯达克中国金龙指数大涨2.4%,显示国际资本对人民币资产的重新定价;三是央行通过中间价调控释放稳汇率信号,9月17日人民币中间价报7.1013,连续两个交易日调升,引导市场预期。 不过,市场对人民币单边升值的持续性存疑。东方金诚首席宏观分析师王青指出,尽管美元走弱为人民币提供支撑,但四季度外部需求波动可能加剧出口压力,而国内逆周期调节政策将确保经济基本盘稳定,为汇率提供内在支撑。东吴证券首席经济学家芦哲则提醒,需警惕结汇资金集中释放带来的短期波动,预计四季度在7.10附近可能出现中间价、即期汇率与市场预期 “三价合一” 的格局。 资本流动:外资增持与结构性风险并存
美联储降息推动全球资金向新兴市场转移,中国资本市场成为重要目的地。数据显示,8月上海人民币存款增加3923亿元,同比多增2960亿元,其中企业存款显著回升,反映出外资增持人民币资产的趋势。债市方面,中美利差压力缓解,外资有望加速配置国债和政策性金融债,在全球低利率环境下,中国债券的配置价值进一步凸显。例如,美国10年期国债收益率回落至4% 以下,而中国10年期国债收益率稳定在2.8%左右,利差优势吸引长期资金流入。 然而,资本流入的结构性风险不容忽视。高盛数据显示,9月17日港股大涨主要由外资驱动,南向交易占比降至25% 以下,龙头股如百度H股单日涨幅超15%,但过度依赖外资可能放大市场波动。此外,若美联储未来降息节奏不及预期,或全球风险偏好转向,资本外流压力可能卷土重来。野村证券指出,新兴市场需警惕 “资本流入 — 汇率升值 — 输入性通胀” 的循环,中国出口企业需加速技术升级以应对汇率波动。 深度评论:全球货币周期下的人民币角色重构
此次美联储降息标志着全球货币政策进入新阶段,人民币在波动中加速融入国际货币体系。从历史视角看,1990年以来的六轮降息周期中,预防式降息往往伴随资产价格重构,而人民币正从被动跟随转向主动定价。例如,跨境人民币支付系统(CIPS)使用率提升,缓解了新兴市场债务压力,而香港作为最大离岸人民币枢纽,通过发行更多人民币债券、探索本币交易等举措,增强了人民币的全球辐射能力。 对中国而言,需在三个层面把握机遇:一是利用美元信用弱化的窗口期,推动人民币国际化,例如在大宗商品定价、跨境贸易结算中扩大人民币使用;二是优化资本市场开放机制,通过 “债券通”“沪港通” 等渠道吸引长期资金,同时加强宏观审慎管理防范风险;三是深化汇率形成机制改革,增强弹性的同时保持稳定性,避免成为地缘政治博弈的牺牲品。 这场 “不眠之夜” 揭示了一个现实:在经济全球化深度调整期,人民币的稳定不仅关乎国内经济,更牵动全球金融秩序。唯有以开放的姿态、稳健的政策和市场化的机制,方能在美联储政策周期与国内发展需求之间找到平衡,推动人民币从 “跟随者” 向 “塑造者” 转变。 来源:综合自经济日报、央视财经、RMB观察、深潮Tech Flow、上观新闻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