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最大的女鞋生产基地华坚集团(下称“华坚”)正在把一部分“中国制造”变成“非洲制造”。 1996年东莞创业,2002年江西赣州建厂,2011年投资埃塞俄比亚(下称“埃塞”). 华坚成为中国制鞋业第一个走进非洲的企业。正如远古人类逐水草而居,如今中国制造业逐渐流向劳动力成本更低的地方。而华坚的发展路径或许将成为越来越多中国制造企业的共同轨迹。 国务院总理李克强近日正在非洲访问。他在参观位于埃塞的一家中资工业园时说,中国愿优先向非洲转移适宜和所需的劳动密集型产业和优势产能,增强当地自我发展能力,创造更多就业岗位,使中非实现互利共赢。这家中资工业园的招商负责人认为,李克强总理的此次访问对国内的产业转移很有意义。 这是一个令中非都感到高兴的局面:中国在基础设施建设方面的过剩产能和因劳动力成本上涨而生存空间缩小的传统制造企业,目前正是非洲举双手所欢迎的。 一家工厂顶起半边天 在李克强的埃塞行程中,东方工业园是其中一站。这是中国政府在埃塞唯一的国家级经贸合作区。这座由中资企业建设的工业园2008年被埃塞政府列为工业发展的优先项目,目前已成为埃塞规模最大、设施最先进、条件最完善的招商引资平台。 园区内有制鞋、汽车组装、水泥生产等多家制造业企业,员工总人数已达到3800多名,为埃塞创造就业岗位3400个。已经投产的企业包括东方钢铁公司和华坚国际鞋城,这也是李克强此次参观的两家企业。 中国驻埃塞大使解晓岩称,华坚鞋城是埃塞最大的制鞋企业,该厂生产的女鞋占埃塞鞋业出口份额的50%以上,带动了当地皮革加工、运输、物流、农场等多领域发展。 去年5月的数据是,华坚埃塞工厂每天可以生产5000双成品鞋,为当地解决了2000名本地员工的就业。 华坚总裁助理危雪刚告诉《第一财经日报》记者,华坚埃塞工厂是中方独资企业,产品是“埃塞制造”,主要销往欧美市场,享受零关税。 在大多数鞋企赴内地及东南亚设厂的大背景下,华坚舍近求远的步子迈得足够大胆。 华坚为何选择非洲? 在华坚进入非洲过程中扮演重要角色的经济学家林毅夫如此解答:越南的雇佣劳动力相对较少,转移到越南,很快就会拉高越南的劳动成本,成本优势很快会消失,发展的后劲不足。而非洲人口众多,现代制造业非常落后,还处于农业主导的社会。同时埃塞的工资水平非常低,因此竞争力极强,发展的条件非常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