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皮革行业从小到大、从古到今、从传统到时尚,上下几千年,历久不衰。对皮革行业的未来,我充满信心。”日前,中国皮革协会名誉会长徐永在福建石狮冠兴皮革举办的第10期全国制革研究生动手能力学习班结业仪式上为学员们授课时表示。 中国皮革行业具有国际竞争优势 在授课时徐永表示,中国的皮革行业是一个走向世界的具有国际竞争优势的大行业。改革开放以来,皮革行业企业积极参与国际生产、贸易分工与合作,在发挥比较优势的同时创造了自己的竞争优势,在世界上确立了皮革生产大国、贸易大国、消费大国的地位。 徐永介绍说,2013年我国轻革产量5.5亿平方米;制鞋产量120亿双,其中皮面皮鞋49.3亿双;皮衣产量6230万件,裘皮服装产量465万件。规模以上企业销售收入11683亿元;2013年出口829亿美元,进口84.7亿美元,贸易顺差744.6亿美元,占我国商品进出口总顺差的28.7%。 徐永认为,我国皮革行业一直承担着繁荣市场、稳定出口、扩大就业、服务三农的主要任务。而对皮革行业的特征,他归纳概括为产品时尚性、资源再生性和产业链完整性三个方面,同时也分别对三特征进行了解读。 对于产品的时尚性他认为,皮革产品无论是鞋还是皮革毛皮服装、皮具等既是日常生活必需品,更是时尚、流行的产品。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皮革产品也在不断创新求变,引导时尚潮流,皮革产品的时尚性决定了皮革行业发展的永续性。 皮革产品还具有资源再生性的特征。徐永分析,皮革行业原料来自肉制品的副产品,把从动物身上剥下来的皮张通过现代工艺技术进行深加工变成时尚的皮革和毛皮,再生产出皮鞋、皮革裘皮服装、箱包皮具、沙发座垫等产品,通过消费又反哺畜牧养殖业,形成循环经济的链条。他表示,资源的再生性是支撑皮革行业持续发展的另一个要素。 除此之外,徐永对皮革行业产业链完整性特征进行的进一步分析。他说,目前我国皮革行业已经形成了相互配套、专业化分工明确的五个自然行业和四个配套行业,形成了上、中、下游企业,企业间的合作性大于竞争性的完整产业链。在人才配置方面,徐永表示,行业已经形成了一大批高素质的产业人才队伍和一大批企业家骨干队伍,产业发展的区域空间大,与国际同行相比,中国皮革行业形成了永续发展的综合竞争优势。 制革行业企业污水处理技术成熟 制革环保是皮革行业今年的工作重点,对于目前行业的环保现状以及面临的问题,徐永也进行了分析。他说,制革环保污染主要是指制革过程中产生的污水问题,对于这个问题有三个观点:第一,我国制革污水量排放不大,仅占全国工业排放污水的0.47%。在污水处理上,目前我国已有成熟的治理技术,可将污水处理后达标排放。第二,对于企业来说,污水治理成本不高,平均每平方英尺的皮革治理费用0.1-0.3元,属于可承受范围。第三,关键是执法不严。 徐永表示,目前制革企业正合力推进清洁化生产、皮革废弃物综合利用、铬鞣废液循环、三价铬污泥综合利用等,将全面提升制革及毛皮加工工业水污染物排放水平。 “像海宁制革环保就形成了自己的特色,冠兴皮革在污水处理、水循环利用以及其他环保项目上也具有新亮点。”授课中徐永对行业制革好的案例还进行了说明。 推动行业转型升级要抓住着力点 我国皮革行业经过30多年快速发展,在国际竞争上具备优势,制革污水排放也能达到水平,但对于当前的走势,徐永认为行业正处于结构调整的阵痛期、增长速度的换档期、转型升级的关键期。 他说,在这个时期凸显了行业下行压力加大、出口难度加大、环保压力加大、成本上升压力加大等“四难”。这些困难的叠加,倒逼行业化压力为动力,视困难为机遇,在推动产业升级上下功夫,只有升级才是解决一切困难的根本所在。 对于推动行业企业的转型升级,徐永建议企业应抓住5个着力点:第一,以消费为中心,着力推动产品的个性化、时尚化、低碳化,以品牌、文化、服务的创新,满足多层次的消费需求,着力培育新的消费热点和新的增长点; 第二,提升产业链的附加值。目前行业还处于产业链的中低端水平,因此要着力打造高端、高质、高效的皮革产业链; 第三,推动“产、学、研、用”相结合,着力打造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的技术创新服务平台,着力突破制约产业升级的核心技术、共性难题,提升核心竞争力; 第四,变环保压力为动力,推动清洁化生产,节能减排,淘汰落后产能,着力建设皮革行业生态文明; 第五,加强自主品牌建设,充分发挥产业集群示范效应,着力创建皮革特色区域质量效益、经济效益、品牌效益、社会效益多赢的新局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