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法分子诈骗手段日新月异,出口企业在国际贸易过程中一定要擦亮眼睛,谨慎识别交易对象。如下风险防范建议供大家在贸易实践中参考使用:
一是收到预付款也不应放松警惕。理论上来说,各国的外汇管理制度相对严格,要求买方通过其自身账户支付预付款。支付预付款的方式,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帮助辨别买方身份,但其中也存在一些问题。首先,部分国家允许在不同的省份(州别)注册相同名字的公司,使得汇款的身份识别效力降低;其次,由于银行电文对于字符的限制,部分买方名称并不能完全显示。因此,在全部货款落袋为安之前,出口企业均不应放松警惕,须时时关注货物情况,在发现可能存在诈骗苗头时及时控制货物,尽力减损。
二是调取限额买方资信报告,有效识别买方身份。一份完善的资信报告,尤其是优质买方的报告,往往包括了买方公司全称、曾用名、贸易名、注册地址、运营地址、电话、电子邮箱、网址、注册号、税号、注册时间、高管人员、股东、雇员人数、财务数据等。出口企业应将从“买方”人员处获得的信息与资信报告进行细致对比,以识别“买方”真实身份。
三是谨慎对待首次交易订单。国际贸易发展到现阶段,极少出现新买方首次贸易下大额订单的情况,出口企业应摒弃“一口吃个胖子”和“投保后万事大吉”的心态,与新买方一般应从小额订单开始,运用必要的风控手段,比如采取高比例预付款+见单付款或信用证等对出口商更加有利的结算方式,步步为营,稳扎稳打。
四是贸易过程中有重要变更时谨慎核实。当买方提出取消预付款、更改收货地、更改收货人等重要信息时,应引起警觉,充分评估欺诈风险。尤其是要警惕对方提出的货发第三方或第三国,对于对方提出的临时更改收货人信息或修改卸货港国家,出口企业要谨慎处理。此外,还应选择更加合适的贸易术语,尽量能够控制货权。一旦货物在途时发现对方涉嫌诈骗,出口企业可以及时控制货权,再通过转卖或退运减少损失,避免钱货两空的局面。
五是企业自身加强风险意识。建议出口企业重点针对一线业务人员多开展国际贸易欺诈风险防范培训,将欺诈风险的识别嵌入日常业务沟通交互环节,切实筑牢第一道防线。切不可因对方是老客户或曾有成功交易历史就掉以轻心;对在电商平台、展会上刚结识就要求立即签订合同和支付预付款的买方需要愈加谨慎甄别,多渠道了解对方实力和资信水平,切实防止买方欺诈风险的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