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经济全球化的浪潮中,中国企业出海的步伐愈发坚定,海外市场成为众多企业拓展版图、寻求新增长机遇的重要方向。然而,这一征程布满了荆棘与挑战,从复杂多变的投融资环境,到严苛的国际法规政策,再到多元文化背景下的经营管理难题,每一个环节都可能成为企业前行的阻碍。无论是在海外投资设厂、开展贸易往来,还是进行跨境并购、参与国际竞争,企业都需要精准把握各个领域的规则与风险,制定切实可行的应对策略。
(一)申请条件 1. 符合主体和成立时间要求:投资主体为我国境内依法成立的企业,通常成立时间需满一年,以便提供完整的经审计的财务报表。 2. 股东背景、资金来源、投资要求真实性:能具体说明境内股东或合伙人背景、资金来源,如自有资金、银行贷款等合规方式获取的资金,以及境外投资项目必须真实可靠。 3. 财务要求:最近一年独立第三方会计事务所出具的审计报告不能出现亏损,净资产回报率最好高于5%,同时资产负债率最好低于70%。 4. 行业和项目合规性:投资项目符合中国和目标国家的法律法规,不涉及中国禁止的境外投资项目,如军事技术输出、禁运技术投资等。 (二)法规要求 1. 《境外投资管理办法》:商务部制定,明确了境外投资的备案和核准程序、企业境外投资行为规范等。 2. 《境外投资项目核准和备案管理办法》:发改委发布,规定了境外投资项目核准和备案的条件、程序、期限等。 3. 《境内机构境外直接投资外汇管理办法》:外管局出台,对外汇登记、资金汇出汇入等外汇管理方面做出规定。 (三)风险应对措施 1. 加强风险评估:投资前全面评估目标国家或地区的政治、经济、法律等风险,制定应对预案。 2. 做好合规管理:深入研究投资所在国法律法规,确保投资、运营等各环节合规,必要时聘请当地律师。 3. 优化投资策略:根据市场情况,制定灵活的市场策略,通过多元化投资、与当地企业合作等降低市场风险。 4. 强化财务管理:运用金融工具对冲汇率风险,合理安排融资结构,降低融资成本,确保资金链稳定。 (四)境外投资申请ODI备案一般涉及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商务主管部门以及国家外汇主管部门 具体流程如下: (一)投资 (二)退出 1. 首次公开发行(IPO)
2. 股权转让
3. 兼并收购
4. 股权回购
5. 清算
(一)股权融资 1. 公开增发股份 2. 配股:向原股东按比例配售新股 3. 非公开发行股份:定向增发,向特定的投资人(机构投资者、战略投资者)发行股份来募集资金 4. 发行优先股 (二)债务融资 1. 银行贷款
2. 大股东债权融资 3. 发行债券
4. 股债混合型融资工具
5. 其他融资方式
海外信托受外国法律监管的信托,即委托人在有健全信托法的国家,依据当地法律法规建立委托人与受托人、受益人之间的关系。 (一)信用保险 1. 短期出口信用保险:出口企业以商业信用方式出口货物或提供服务时,因买方破产、拖欠货款、拒收货物等商业风险以及买方所在国发生政治风险而遭受损失。 2. 中长期出口信用保险:主要适用于资本性货物出口以及海外工程承包项目等,期限1年以上,对因买方所在国家的政治风险以及买方商业风险导致的收汇损失进行赔偿。 (二)投资保险 1. 汇兑限制 2. 征收 3. 战争 4. 政治暴乱 (三)货物运输保险 1. 海洋货物运输保险
(一)美国 1. 法律法规及相关条例
2. EAR管制范围
3. ITAR管制范围
4. 实体清单
(二)欧盟 1. 法规:欧盟层面、国内法 2. 管制范围:两用物品和技术 3. 协同:实施出口管制时,与国际组织(联合国)的制裁措施保持一致 4. 部分自主权 (三)中国 1. 法律:《中华人民共和国出口管制法》 2. 管制范围:关注涉及国家安全和利益,如核、生物、化学等领域的相关物品和技术,以及部分具有战略意义的新兴技术和产业 3. 机构:多部门协同 (一)中国企业出海可能涉及的制裁 1. 单边制裁:美国常对中国实施单边制裁,如贸易方面通过301调查对中国产品加征关税;科技领域出台《芯片与科学法案》限制中国半导体产业发展;金融方面美国财政部海外资产办公室(OFAC)将部分中国企业列入特别指定国民清单(SDN清单)。 2. 双边制裁:中美之间在特定问题上可能出现双边制裁情况,如在贸易不平衡、知识产权等问题上,双方曾有过相互加征关税等制裁措施。 3. 多边制裁:在一些国际组织或多边框架下,中国企业出海可能面临多边制裁风险,如在世界贸易组织(WTO)框架下,若被裁定存在违规行为,可能面临多边贸易制裁。 (二)相关法规 1. 美国单边制裁法规:《国际紧急经济权力法》《对敌贸易法》等,赋予美国政府实施单边经济制裁和金融制裁的权力。 2. 中美双边涉及法规:中美之间涉及贸易等问题的法规主要依据两国国内相关贸易法以及双方签署的贸易协定等,如美国的《1974年贸易法》中的301条款曾被用于对华贸易制裁。 3. 多边制裁法规:联合国安理会相关决议是多边制裁的重要依据,如针对一些国家的核问题等通过的制裁决议。还有WTO的相关规则和协议,用于规范成员国之间的贸易行为,若违反可能面临多边贸易制裁。 (三)应对措施 1. 企业层面:加强合规管理,建立完善的合规体系,关注制裁法规动态;多元化市场布局,降低对特定国家或地区的依赖;加强技术研发,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减少被制裁的脆弱性。 2. 政府层面:加强外交沟通与协商,通过外交渠道解决分歧和争端;推动多边合作,积极参与国际规则制定;建立反制机制,对不合理的制裁进行对等反制,维护国家和企业利益。 (一)联合国经济制裁 1. 主体与原因 联合国安理会依据《联合国宪章》,对威胁国际和平与安全的特定国家或实体实施制裁。制裁原因包括参与恐怖活动、支持恐怖组织、违反武器禁运或贸易限制、侵犯人权、战争罪行、核扩散、毒品或其他非法交易等。 2. 制裁方式 对名单上的个人和实体实施旅行限制、资产冻结,禁止与之进行金融和贸易往来。要求各国执行制裁措施,并对违规行为进行惩处,保障制裁有效、统一。 3. 应对措施 被制裁国家可加强与未参与制裁国家的经济合作,开拓新市场和伙伴,降低对受制裁市场的依赖;推动经济多元化,发展国内产业,提升自给自足能力;通过外交途径斡旋、谈判,向联合国安理会阐明立场,争取国际支持,推动制裁解除或调整。 (二)欧盟经济制裁 1. 实施主体与原因 欧盟作为一个区域性国际组织,出于政治、经济等多重因素,对特定国家实施经济制裁。 常见原因:地缘政治冲突、对他国政策或行为不满,如欧盟以乌克兰危机原因对俄罗斯实施经济制裁。 2. 制裁方式 贸易制裁:禁止进口或转运特定国家的某些商品、如对俄罗斯禁止进口海运原油和部分石油产品;对特定行业实施限制,如限制对俄罗斯的军民两用产品、工业、运输等领域的贸易。 金融制裁:包括对俄罗斯多家银行实施限制。 3. 应对措施 反制裁:俄罗斯对欧盟实施了限制进口欧盟农产品。 加强与其他国家和地区合作,例如,俄罗斯加强与亚洲国家的能源等领域合作。 自身加快发展,减少制裁的冲击。 (三)美国经济制裁 1. 实施主体与原因 美国凭借其经济和政治影响力,单方面对其他国家实施经济制裁。 原因多样,可能是政治目的(政治体制、外交政策)、经济竞争、人权问题。 2. 制裁方式 金融制裁:美国财政部海外资产控制办公室(OFAC)管理和执行经济制裁,通过限制被制裁对象的金融交易、冻结资产等方式,限制被制裁国家的银行在国际金融市场的业务,禁止美国金融机构与被制裁对象进行交易。 贸易制裁:包括加征关税、实施贸易禁运、限制进出口等,如对中国的部分商品加征关税,限制对华为等中国企业的技术和产品供应。 制裁特定行业和企业,伊朗石油、中国华为。
(一)定义 指对外国商品在本国市场上的倾销所采取的抵制措施。一般是对倾销的外国商品除征收一般进口税外,再增加附加税,使其不能廉价出售,此种附加税称为反倾销税。 (二)实施条件 进口产品以倾销方式进入本国市场; 并对已经建立的国内产业造成实质损害或者产生实质损害威胁,或者对建立国内产业造成实质阻碍; 倾销是指在正常贸易过程中进口产品以低于其正常价值的出口价格进入本国市场。 (一)定义 指一国政府或国际社会为了保护本国经济健康发展、维护公平竞争秩序,或者为了国际贸易的自由发展,针对补贴行为而采取必要的限制措施,包括临时措施、承诺征收反补贴税。 (二)实施条件 外国出口商直接或间接从外国政府获得不被允许的特定补贴,对生产同类产品或直接竞争产品的国内产业造成或者可能造成实质性损害。 面对反倾销、反补贴调查时应对 1. 充分准备相关材料和证据 收集市场数据,销售数据、销售价格、销售数量、市场份额、销售渠道等,以证明公司的定价是基于市场竞争和成本结构,并非倾销行为。 准备成本核算资料:详细核算产品的生产成本,包括原材料采购成本、人工成本、设备折旧、能源消耗等各项成本明细。同时,说明成本的计算方法和依据,以反驳关于低价倾销是成本不合理压低的指控。 搜集行业信息:搜集行业内其他竞争对手的产品价格、市场表现、成本结构等信息,通过对比分析,突出产品在市场中的正常定位和竞争优势,证明反倾销调查的不合理性。还可以提供行业协会或权威机构发布的行业报告、市场研究数据,增强证据的可信度。 2. 积极配合调查机关
3. 运用法律抗辩
4. 寻求外部支持与合作
5. 强化内部监督:建立内部举报机制,定期审计交易记录,及时发现和处理舞弊行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