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8月1日
总第14期
一、全球贸易投资安全警示及合作机会
(一)全球贸易投资安全警示
全球贸易投资安全警示
1. 欧盟:拟对中国生物柴油征收最高36.4%临时反倾销关税
2024年7月26日获悉,路透社报道,欧盟发现中国生物柴油在欧盟市场上以不公平的低价销售,准备对其征收临时关税。这是欧盟针对中国发起的一系列贸易案件中的最新一起。
一份文件显示,欧盟委员会提议设定12.8%至36.4%的临时关税。这些关税将于8月中旬实施。此次调查预计将持续到明年2月,届时将确定为期5年的最终反倾销税。欧盟已对中国生产的电动汽车征收临时关税,理由是其认为中国对电动汽车提供了不公平的补贴,这是该案件中最为引人关注的案例。
对于生物柴油,欧盟拟对怡斯莱有限公司、卓越集团(包括龙岩卓越新能源股份有限公司)、浙江嘉澳环保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的产品分别征收12.8%、25.4%、36.4%的关税。提起诉讼的欧洲生物柴油委员会本月早些时候表示,来自中国的大量生物柴油对欧盟的生产造成了毁灭性的影响。据称,2023年中国企业向欧盟出口了180万吨生物柴油,占中国生物柴油出口总量的90%。
欧洲废物和先进生物燃料协会表示欢迎这些措施,并相信这些措施将促使市场状况从2022年底以来的“极其不利”局面恢复正常。
【原文出处:路透社】
2. 美国:沙利文称政府计划对中国企业实施新制裁
2024年7月26日获悉,据彭博社报道,当地时间7月19日至22日,由美国智库阿斯彭战略研究集团主持的阿斯彭安全论坛在美国科罗拉多州举行。美国国家安全顾问沙利文在阿斯彭安全论坛发表讲话时宣称,拜登政府正在准备对“支持俄罗斯”的中国实体实施新的制裁,并暗示某些中国银行可能会成为此轮制裁的目标。彭博社分析说,美国国务卿布林肯和财政部长耶伦此前已就潜在的制裁措施警告北京,而沙利文的最新讲话显示新的制裁措施可能在近期出台。
彭博社将沙利文的表态称为“美国对中国的最新警告”,表明拜登政府正考虑额外措施,以“阻止中国帮助俄罗斯重建其国防工业”。沙利文在论坛上指出,美国政府拥有“几乎前所未有”的财政权力来对付对手,包括针对中国银行的措施。他强调,中国是俄罗斯军民两用物品的主要供应国,这些物品进入了武器系统。他呼吁中国重新考虑其在“俄罗斯团队”中的成员资格,认为其行为已经严重超出了国际社会对国家体面的预期。
美国国务卿安东尼·布林肯在同一场活动中表示,中国正在提供莫斯科为其国防工业基地进口的70%的机床和90%的微电子产品。布林肯还提到,美国及其盟友,包括七国集团和北大西洋公约组织,正在合作应对中国对俄罗斯的支持。他指出,尽管美国政府的盟友和伙伴采取了对抗对手的策略,但全球对美国政策连贯性的担忧仍在增加,特别是在美国国内政治动荡的背景下。
据统计,今年1-6月,美国在涉俄制裁项目新增了15批、共计约1300个SDN,数量超过2023年全年。其中,中国大陆实体和个人共45个,是2023年全年的2倍多。
【原文出处:彭博社】
3. 美国:向日荷两国施压以阻止其对华提供半导体制造装置技术
2024年7月26日获悉,日经中文网报道,美国正向日本和荷兰施加压力,阻止两国向中国提供人工智能(AI)相关半导体制造装置的技术。为了阻止向中国提供技术,美国还在研究对非经由美国的贸易实施出口管制的可能性。目的是阻止中国在AI领域形成竞争力。
美国商务部对日本和荷兰表示,如果日本Tokyo Electron和荷兰阿斯麦(ASML)等继续向中国提供技术,美国可能会对这些企业实施比当前更严格的出口管制。
2023年,日本和荷兰已经对出口到中国的高端半导体产品制造设备加强了管制。不过,中国已经囤积了一些制造设备,美国还要求日本和荷兰不要向中国提供维护和检查服务。
美国商务部副部长艾伦·埃斯特韦斯(Alan Estevez)在7月的演讲中表示,只要拥有合适的设备,中国就有能力制造AI用高性能半导体。
艾伦·埃斯特韦斯认为,虽然中国的华为尚且不及美国的英伟达,但华为有能力制造像样的AI用半导体。虽然华为的生产方法目前尚不成熟,但他对华为继续使用日本和荷兰的高质量半导体制造装置,并改进制造流程抱有危机感。
【原文出处:日经中文网】
(二)全球贸易投资合作机遇
1.巴基斯坦:将推动中国在巴公用事业单位改用国产煤炭发电
2024年7月26日获悉,路透社报道,巴基斯坦电力部部长莱加里7月在接受路透社采访时表示,巴基斯坦本月开始将要求在巴运营的中国电厂将其使用的进口煤炭改换成巴基斯坦信德省东南部塔尔煤田出产的国产煤炭。这将在短期内对能源和电力的成本产生巨大的影响。
这一变化将减轻对伊斯兰堡外汇储备的压力,从而让中企的电厂有利可图,让它们更轻松地将红利返回中国,也让它们的美元投资得到更好的回报。
莱加里表示,这一转型每年可为巴基斯坦节省超过2000亿巴基斯坦卢比(7亿美元)的进口费用,相当于每单位电价下降2.5巴基斯坦卢比。
莱加里和整个巴基斯坦代表团根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提议,将前往北京与中方官员讨论巴基斯坦能源行业的结构性改革。国际货币基金组织近期批准了一项向深陷债务危机的巴基斯坦政府提供70亿美元的纾困资金的计划。在他访华期间,巴基斯坦可能也会与中方就巴基斯坦能源领域的债务重组进行谈判。
【原文出处:路透社】
2. 俄罗斯:雅罗斯拉夫尔生产企业与中国发动机制造商建立合作
2024年7月26日获悉,俄罗斯卫星通讯社报道,俄罗斯雅罗斯拉夫尔PSM工程技术公司表示,与中国石油集团济柴动力有限公司签订代理经销协议。
俄罗斯雅罗斯拉夫尔PSM工程技术公司指出,中国发动机将被用于生产气体活塞发电站,PSM工程技术公司专门制造这种发电站。
雅罗斯拉夫尔PSM工程技术公司表示,在多家外国供应商退出俄罗斯市场后公司开始寻求与中国公司之间的合作。
雅罗斯拉夫尔PSM工程技术公司总经理梅德韦杰夫说:“我们在6个月内完成了经销特许权的办理,现在已经开始为俄罗斯贵金属开采集团公司研发首个基于济柴发动机的12兆瓦天然气能源综合体项目。”
基于燃气活塞发动机的发电站主要用于石油和天然气工业以及采矿业。
【原文出处:俄罗斯卫星通讯社】
3. 欧盟:投资70亿欧元建设可持续、安全和智能的交通基础设施
2024年7月26日获悉,欧盟官网消息,欧盟委员会已选定134个交通项目,这些项目将从“连接欧洲基金”(CEF)获得超过70亿欧元的欧盟资助,该基金是欧盟对基础设施进行战略投资的工具。这是当前CEF交通计划下最大的资助项目。
约83%的资金将用于支持实现欧盟气候目标的项目,改善和现代化欧盟铁路网络、内陆水道和跨欧洲交通运输(TEN-T)网络沿线的海上航线。铁路项目将获得70亿欧元中的80%。此外,修订后的TEN-T条例将于7月18日生效。
资金将用于改善TEN-T核心网络沿线跨境铁路连接的重大项目,包括波罗的海成员国(波罗的海铁路)、法国和意大利之间(里昂-都灵铁路)以及丹麦和德国之间(费马恩海峡隧道)。
爱尔兰、西班牙、芬兰、荷兰、德国、马耳他、立陶宛、塞浦路斯、克罗地亚、希腊和波兰的约20个海港将获得基础设施升级支持,其中一些将使它们能够向船舶供应岸上电力或运输可再生能源。
内陆水道基础设施建设将改善塞纳-斯凯尔特河流域,法国和比利时之间以及多瑙河罗马尼亚和保加利亚之间的跨境交通。奥地利、德国和荷兰的内陆港口也将获得资金,以便它们能够继续推动欧洲河流和运河网络的可持续交通。
对于公路运输,推出合作智能交通系统和服务(ITS)并创建新的安全停车区将提高个人和专业人士的安全性。
空中交通管理项目将继续发展“单一欧洲天空”,以使航空运输变得更加高效、安全和可持续。
最后,几个项目将提高欧盟-乌克兰团结通道的运力,该通道旨在促进乌克兰和欧盟之间的进出口。这些项目包括:改善乌克兰、摩尔多瓦和罗马尼亚边境口岸的公路运输基础设施;努力提高匈牙利-乌克兰铁路边境口岸的运力;在波兰修建一条新路段,将其延伸至乌克兰边境;以及研究和努力将乌克兰铁路系统纳入欧盟。
【原文出处:欧盟官网】
二、研究分析
1. 西班牙《理性报》:围绕绿色矿产的新地缘政治
近日,西班牙《理性报》报道,绿色转型取决于某些关键矿产,尤其是锂、铜、镍、钴、锰和石墨。Jakob Feveile Adolfsen、Danielle Kedan 和 Marie-Sophie Lappe 在欧洲央行博客上发表的文章《绿色矿产的地缘政治》中解释说,假设绿色转型按照《巴黎协定》进行,那么,到2040年,对这些关键矿产的需求将翻两番。作者强调,对能源价格的影响将取决于如何调整供应,因此确保这些绿色矿物的供应至关重要。
俄乌冲突表明,地缘政治事件会对商品市场和通货膨胀产生重大影响。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研究也证实了这一点,该研究强调,地缘政治分裂可能会阻碍绿色矿产的获取,从而扰乱绿色转型。因为原矿开采主要集中在南美洲和非洲的发展中国家和新兴经济体。如今,绿色矿产的供应比石油等其他商品的供应更加集中。矿物生产的集中性使得绿色矿物特别容易受到供应链中断和贸易限制的影响。锂、镍、铜、钴、锰或石墨等矿物目前都受到出口限制。
据悉,一些矿产资源丰富的国家正在寻求组建矿产卡特尔,但迄今为止尚未成功。根据联合国的投票模式,铜、镍和石墨的前三大矿产国普遍表现出高度的政治一致性,分歧率低于联合国平均水平,与石油卡特尔(欧佩克)相当甚至更低。这表明卡特尔的形成有一定的政治基础。
另一方面,欧洲中央银行的作者指出,在地缘政治方面,中国似乎比欧盟和美国更有能力确保绿色矿产的供应。中国与主要绿色矿产开采国之间的分歧程度最低,相比之下,澳大利亚较高。中国已成为镍、铜、锂和钴的最大加工国,占加工活动的35-70%,从而在绿色矿产供应链中占据了战略地位。此外,由于外国矿业投资,其对原材料的控制也在不断加强。
专家表示,尽管美国和欧盟都已采取措施建立自己的关键材料供应链,但要与中国的供应链相匹敌,还需要大量投资,这表明在未来,中国仍将保持其主导地位。
【原文出处:西班牙《理性报》】
2. 经济学家:航运成本上升致使降息过程复杂化
近日,《澳大利亚金融评论报》报道,经济学家警告,投资者低估了由于航运成本上涨造成减缓欧洲和英国央行降息步伐的风险。据航运数据专家Xeneta称,由于胡塞武装对经红海前往苏伊士运河船只的袭击加剧,自4月份以来,在亚洲和北欧之间短时间内运输一个40英尺集装箱的成本已从3223美元上涨至8461美元。
当去年12月货运价格开始上涨时,政策制定者乐观地认为,不会像疫情期间推高消费品价格。但欧洲央行行长拉加德(Christine Lagarde)表示,地缘政治紧张局势加剧了通胀上行风险,因为它可能“在短期内推高能源价格和运费成本”。
野村投资银行研究人员认为,鉴于红海局势持续紧张、美国和德国港口可能发生罢工、巴拿马运河水位降低以及节日期间库存囤积潮,航运成本短期内缓解的可能性不大。惠誉评级首席经济学家布莱恩·库尔顿(Brian Coulton)认为,央行为将通胀率降至目标水平,可能不得不推迟降息,而投资者似乎没有关注到这一风险。
但也有经济学家表示,与服务价格上涨带来的巨大挑战相比,运输成本带来的任何通胀影响都是“小事”。咨询公司Capital Economics西蒙·麦克亚当(Simon Macadam)表示,中国出境航线运费飙升并不代表全球整体航运成本,而航运成本仅占商品价值的一小部分,可能仅有一半涨幅会转嫁给消费者,这最多将通胀率推高0.2个百分点。
【原文出处:《澳大利亚金融评论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