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全球贸易投资安全警示
1. 美国:美港务局协会警告USTR最新关税提议将阻碍增长 2025年5月20日获悉,彭博社报道,当地时间5月19日由美国贸易代表办公室(USTR)举行的一场公开听证会上,讨论事项仅聚焦两项内容:一是拟对中国制造的船岸起重机(STS cranes)征收100%关税;二是拟对特定港口装卸设备(如集装箱、底盘及其零部件)征收20%至100%的关税。 代表美国81个港口的美国港务局协会(AAPA)首席执行官卡里·戴维斯表示:“港口要么支付关税,要么大幅缩减港口现代化计划。这会导致运力问题。”戴维斯敦促美国贸易代表办公室301条款委员会不要对已订购的起重机征收关税,高达18亿美元的关税对需要更换老化设备的美国港口而言是无力承担的。 根据听证会证词显示,美国港口目前已订购55台起重机,预计6至10年后还需要151台。该协会估计,未来十年关税成本可能上升至67亿美元。 【原文出处:彭博社】 4. 美国:国会议员要求强制25家中国在美上市公司退市 2025年5月20日获悉,《金融时报》报道,美国国会两个委员会负责人敦促美国证交会(SEC)强制阿里巴巴(Alibaba)等中国上市公司从美国证券交易所退市,称这些企业与中国军方存在危害美国国家安全的关联。 众议院“中国问题特别委员会”的共和党主席约翰•穆勒纳尔(John Moolenaar)和参议院老龄事务委员会的共和党主席里克•斯科特(Rick Scott)日前致函美国证交会主席保罗•阿特金斯(Paul Atkins),要求他领导的机构对在美国交易所上市的25家中国公司采取行动。美国证交会表示,阿特金斯将直接回复国会议员。 国会议员的目标包括研发自动驾驶技术的小马智行(Pony.ai),以及激光传感器集团禾赛科技(Hesai)。目标还包括腾讯音乐(Tencent Music),它是已被五角大楼列入黑名单的腾讯控股(Tencent Holdings)旗下的流媒体平台。另一家集团是多晶硅生产商大全新能源(Daqo New Energy),该公司已被美国商务部列入黑名单。 【原文出处:《金融时报》】
(二)全球贸易投资合作机遇 1. 哥伦比亚:依托西部陆海新通道与中国经贸往来日益密切 2025年5月20日获悉,哥伦比亚《观察家报》报道,哥伦比亚国家统计署(DANE)最新公布数据显示,2025年1-2月哥中两国进出口贸易总额32.4亿美元;其中哥对中国出口额3.02亿美元,同比下降15%,主要原因在于国际煤炭和石油价格下跌。哥鲜花、哈斯鳄梨、可可、咖啡以及牛肉等多种农产品对中国出口规模显著提升;哥自中国进口29.38亿美元,主要进口机械产品、电动公交车、太阳能电池板、移动设备和电子元件;哥对中国呈现贸易逆差29.36亿美元。 近来,哥中双边经贸往来密切。哥伦比亚商品(中国)展示中心在中国重庆开幕,并将依托重庆作为西部陆海新通道运营中心的区位优势,推动两地经贸深度融合。 大批中资企业瞄准哥新能源、基础设施、电子商务、通讯、矿业、农业领域发展机遇,打造诸如波哥大地铁一号线、西部有轨电车等标志性项目。 【原文出处:哥伦比亚《观察家报》】 2. 欧盟:欧盟宣布5亿欧元计划吸引国外顶尖研究人员 2025年5月20日获悉,法广中文网报道,欧盟委员会主席冯德莱恩宣布,欧盟将推出一项5亿欧元激励计划,使欧盟成为“吸引其它地区研究人员的磁石”。 据法新社报导,冯德莱恩在巴黎索邦大学的演讲中透露,欧盟将投入5亿欧元用于2025至2027年期间的科研项目,旨在将欧洲打造成世界领先的科研中心。冯德莱恩指出,这笔资金将主要用于资助“超级奖学金”,奖学金的资助期限将为七年。此外,欧盟委员会还将提供更高的薪酬和更长的合同,吸引全球的科学家来欧工作。 冯德莱恩提出,欧盟将利用这些变化的机会,吸引那些受限于美国政治环境的科研人员。法国总统马克龙对冯德莱恩的讲话也表达了支持,他批评了特朗普政府的科研政策,强调“没有自由和开放的科研,民主将无法长久”。马克龙还呼吁,美国的科研人员如果看重科研自由,可以来到欧洲,帮助欧洲继续保持科研的自由和创新的空间。 【原文出处:法广中文网】 3. 阿根廷:中国阜丰将在阿投资4亿美元新建玉米加工厂 2025年5月20日获悉,阿根廷《国民报》报道,中国阜丰集团计划投资4亿美元在阿建立玉米加工厂,项目选址或将放在圣菲省南部,预计占地面积约100公顷,年加工玉米能力可达56万吨,届时将创造600个就业岗位。除玉米加工外,工厂还计划配套建设粮食储仓、能源设施、水处理厂及铁路物流系统。 为吸引中国阜丰集团投资,圣菲省提供《大型投资激励制度》(Rigi)下的税收优惠、信贷支持及基础设施援助,同时强调政策稳定性和工业促进法案的支持。 目前,中国阜丰集团高管已与圣菲省生产发展部、罗萨里奥证券交易所及阿根廷农业合作社等机构会谈,考察原料供应、制度环境和物流条件。若项目落地,将与当地多用途码头建设形成协同效应,进一步强化圣菲省作为阿内陆油籽加工和出口枢纽的重要地位。媒体称,阜丰的入驻不仅带来直接就业,还将通过产业链联动刺激区域经济,体现中阿在农业加工领域深化合作的巨大潜力。 【原文出处:阿根廷《国民报》】 4. 克罗地亚:非政府组织呼吁政府将能源投资转向可再生能源 2025年5月20日获悉,克通社报道,克罗地亚的环保组织呼吁政府将能源投资转向能源效率和可再生能源,特别是太阳能和风能。 绿色和平克罗地亚项目主任德里奇表示:“尽管克政府正式支持绿色能源转型,但我们仍然看到重点还是对海上和陆上天然气基础设施的投资,国家能源与气候计划的更新严重拖延,可再生能源目标也过低”。她认为,尽管克拥有巨大潜力且近年取得进展,但在太阳能利用方面,克在欧洲国家中仍处于垫底位置。她呼吁政府结束“化石燃料时代”,将所有新能源投资投入可再生能源,而不是扩大天然气基础设施。 绿色行动组织认为,克到2030年可实现100%可再生电力。但政府不能以仅仅满足欧盟能源政策的最低要求为目标,2035年从天然气向可再生能源的转型在技术和财务上都是可行的,但缺乏的是政治意愿。该组织表示,政府需要有针对性的资金支持,用于转向可再生能源和提高能源效率,并关注区域差异、城乡差距和家庭收入。 【原文出处:克通社】 二、研究分析 1. 美国外交政策研究所:布隆迪或成关键矿产供应链的关键一环 近日,美国外交政策研究所发表法国兴业银行监控运营风险的Arthur Palix《稀土和全球竞争:布隆迪和战略供应链的重新配置》一文。作者在文中表示,布隆迪拥有巨大的尚未开发的矿产潜力,特别是稀土元素。随着国际竞争加剧,这种矿产变得越来越重要。布隆迪绝不是美国“雷达”上的另一个盲点,它可能成为重组全球关键矿产供应链的关键一环。 作者指出,稀土元素包括17种现代技术不可或缺的基本金属,已成为经济和地缘政治竞争的焦点。2021年,布隆迪生产约200吨元素,排名全球第11位,但仅占全球产量的0.1%。虽然这个数字不大,但要考虑到相关背景,即布隆迪是稀土行业新进者,而美国、中国和日本在20世纪90年代就建立了自己的产业。此外,布隆迪政局动荡严重阻碍该行业的可持续发展。 中国是全球稀土市场的主导者。目前,没有任何西方国家能够与中国的工业生态系统相媲美,这使得任何让供应多样化的尝试都具有极大挑战性,并进一步巩固中国的战略不可或缺性。 作者认为,面对中国在稀土供应链上日益增强的主导地位,美国的战略态势越来越不确定。布隆迪可能是一个具有战略价值的盟友。 【原文出处:美国外交政策研究所】 2. ABC:澳大利亚矿商在中美贸易战混乱中看到机遇 近日,西班牙国家广播电视台网站报道,ABC发表题为“澳大利亚矿商在中美贸易战混乱中看到机遇”的分析文章。中国是澳大利亚资源的最大市场,而美国则是澳大利亚最大盟友。中美贸易争端对澳大利亚企业来说,既有“重大机遇”,也有“卷入战火”的风险。 中国已禁止向美国出口稀土、镓、锗等重要矿产,对美国高科技产业发展造成威胁。与此同时,特朗普签署了行政命令,设立“绿色通道”加快矿产项目审批,并希望通过创建新的主权财富基金为矿产项目提供资金。 采矿业对澳大利亚经济至关重要,行业贡献出口额累计超4500亿澳元,澳主要出口产品是铁矿石和煤炭,同时澳大利亚锂、镍、钴和铜储量位居世界第二,稀土储量世界第四,是全球最大的锂加工国。 澳工党政府为矿工提供税收优惠,并计划建立联邦矿产储备,旨在保护矿商,应对供应链风险和地缘政治不确定性。然而,澳矿业委员会对此持不确定意见,认为政策推行面临能源成本、工业关系、审批流程及燃料税抵免等方面困难。 在不确定国内外形势下,许多澳大利亚矿商正在中美之间“走钢丝”。以矿业公司RST Solutions为例,该公司在中美之间寻求平衡,为中国人在印尼设立的镍加工厂提供环境清理服务,同时积极参与全球项目并拓展美国市场。企业表示,虽然澳大利亚公司在矿产开采可持续性方面拥有先进技术,但其他国家要对抗中国在矿业领域的主导地位并不容易。企业并不担心贸易战和美国关税,因为澳元疲软使澳大利亚企业更具价格优势。相较澳元走低的吸引力来说,关税问题反而令企业“眼睛都不眨一下”。 【原文出处:西班牙国家广播电视台网站】 3. 《政客》:欧对美防备心理增强,或放松对华收购监管力度 近日,《政客》报道,欧盟国家正在削弱对外国(尤其是中国)在敏感技术领域进行投资收购的监管力度。根据一份内部草案文件,欧盟各成员国政府正推动修改欧盟外国直接投资(FDI)审查规则,缩小强制审查的战略行业范围,如人工智能、半导体、量子技术等敏感技术领域。 外商直接投资审查是欧盟委员会主席冯德莱恩“经济安全战略”的一部分,旨在防止外国资本控制欧盟关键企业。最新草案淡化了欧委会2024年1月的原始提案,虽然更具体地列出了半导体制造设备核心组件、光刻机、内存芯片等内容,但仅建议各国“予以考虑”,而非强制审查。 与此相对,欧洲议会希望扩大审查范围至航空航天、铁路、汽车等行业,并主张对“绿地投资”(外国公司在欧盟建立新工厂)实施审查,并赋予欧盟委员会仲裁权。成员国则希望保留对是否审查绿地投资的自由,并拒绝赋予欧盟委员会裁定权。 虽然最初欧盟起草外商直接投资审查草案是针对中国企业收购欧盟企业的担忧,但欧盟目前更担心的是美国公司对欧洲企业的收购,例如美国私募股权公司CD&R收购法国扑热息痛制造商赛诺菲的子公司,以及美国工业机械巨头Flowserve在2023年尝试收购法国核能公司Segault控制权未果,均引发热议。 目前,成员国间尚未达成最终共识。规则修改谈判预计将围绕审查行业范围展开激烈讨论。同时,欧盟越来越关注来自美国的并购行为,尤其是在特朗普重新掌权、欧美关系趋于复杂的背景下。 【原文出处:《政客》】 |